成果如巧克力般甜美的石頭粒料研究
減廢的春天:花蓮在地減廢新契機
花蓮最負盛名的即為花崗岩、大理石,殊不知當地也是最大的花崗岩和大理石廢泥棄置場。本實驗將廢泥燒製成輕質粒料建材,真接減廢再利用。
「巧克力給你吃,同學。」搓成像湯圓大小的輕質粒料被包進包裝紙裡,傻瓜同學上當,一把撕開包裝紙往嘴裡塞,順勢咬下去。「不要咬…!」女同學竄進教室,阻止愛吃鬼把烤得像巧克力的石頭咬下去……男同學們很調皮,拿燒得黑黑的、直徑1.2公分的粒料給同學吃。為了這個實驗,這組同學不知道搓了多少盤不同直徑、不同重量的廢泥湯圓。
這份直截了當探討廢泥怎麼燒成高價輕質粒料的漂亮研究,利用花蓮當地最大宗的花崗岩等建材廢泥,經過材質測試,將廢泥製成圓球體,找到1100度最適溫度和燒製法,燒製成高價的輕質粒料,成為減廢再利用最佳典範。過程不僅要用卡車去載廢泥、去亞洲水泥跟人家借儀器,平常都超高溫加熱環境、還要用大型電鋸鋸石頭,人身安全不好掌握;先將廢泥均質化,搓成湯圓狀,爐子加熱到一千一百度時,一個人迅速打開爐門,兩個人迅速用長柄推入粒料,趕在溫度起變化前關上門,燒製完成切開粒料觀察成功與否。呂婉榛、宋雅雯、蔡岳廷、涂盛宏四位同學當初還是否決張齊憲老師的提案來著,一度找不到燒製溫度做不出來想放棄,還是靠著嚴格的張老師邊打氣邊安慰才堅持下去,最後發現一定要先把廢泥均質化,用攪拌器把廢泥攪勻再製作,否則燒製時,一下成一碗巧克力湯、一下冥頑不靈連外表化成玻璃相也沒有。
受訪時兩名笑容可掬的女同學,開朗的臉龐如晴朗的天氣,全不受天上大風影響,閃動靈活的大眼睛,充滿溫情地回憶實驗過程:「所有高中時期的回憶就是做這個。」
平常做實驗在建築科館實驗室裡面,到校早自習時燒個幾盤,中午午休再去觀察,寒暑假到校研究、打資料、做比對;但老師覺得不夠,要求同學更積極、找更多文獻資料,而且要求他們樣樣自己來:「如果人家幫你們,你們進步會很有限。」不過最初也是靠老師聯絡處理公司,才能讓她們去免費載廢泥,去水泥公司使用儀器。
「最高興的時刻是粒料終於燒成功的時刻」,終於知道1100度是可行的溫度的那一刻,可以開始試小範圍的溫度變化與燒製時間長短的研究,倒不是得獎得時候。在此之前,也試過常溫放入燒製等各式粒料的研究,燒很多的石頭,男同學們特別辛苦,要用大型的電鋸把石頭鋸開看裡面的呈相,戰戰兢兢帶著護目鏡,老師站在旁邊監督,夾子夾很緊就怕有任何閃失,會被老師罵受傷。
「老師很嚴格…」老師常說:「現在對你們兇,是希望你們到時候不要哭著回來。」、縱使已經決定誰要上台報告,老師也會每個組員都抓來練,免得到時候臨時被要求某個同學上台,老師如武俠小說裡的黃蓉,步步沙盤推演各種狀況、可能被問到的問題,論文寫作上可能的漏洞,問最多刁鑽問題的是老師自己,不過也大幅地提升了同學的實力。「不知道為什麼,在老師面前就是緊張的結結巴巴。」同學笑瞇瞇地說,「上台去報告反而容易一點」,兩個受過訓練、口才無礙的女生格外感謝老師的訓練,老師也很特別,不希望去申請專利,希望把這個方法給很多人運用,對環境才能進一份心力。
另一個很大的收穫是,上大學後,很多本質學識需要背誦的,她們卻只要回想實驗過程時候用過什麼化學材料,就可以貫通,比別人曉得要使用這東西的原理,不用死既硬背。
實驗佔滿了整個高中的回憶